您所在的位置: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发现3000年前储藏果蔬的“保鲜库”

古代新鲜果蔬如何保鲜?中国考古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周人已经建造出别样的“保鲜库”,里面的部分果蔬种子至今保存完整。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植物种子所在的储藏坑形制是平面近方形,四角略呈弧形,坑壁光滑,底部平整。坑口距地表70厘米,坑口长105厘米、宽80厘米、深205厘米。在坑口下70厘米处的坑壁四角各有一个圆形小孔,用于放置支撑草棚类掩体(或覆盖物)的支架,建造十分精致。
孙周勇说,覆盖物以下的坑壁还涂抹着一层厚度2-3厘米的草拌泥,均匀平整,并特别经过烘焙处理。以四角小孔为界线,坑内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浅褐色土,土质疏松,包含少量经过加工的石钻、兽骨、陶片等,当系后期下落物;下层堆积呈黄灰色,结构虽然较上层略为紧密,但含土量明显较少,用肉眼就看到大量植物籽粒。
植物籽粒是什么时代的?带着疑问,孙周勇及其同行们在开始了长达8年的学术之旅后,终于研究认定,储藏坑中有500枚杏核,包括839个残块、108枚完整种子及带有部分果核与果皮的种子;有葫芦属甜瓜种子150余枚,数量不足10枚的李属种子,以及两类狗尾草属的植物,分别是栽培的粟和一类属于禾本科的草籽。
孙周勇说:“通过多学科人员对出土植物遗存进行鉴定、统计和测量,还发现这些植物遗存保存状况相当理想,绝大部分种子及果核没有炭化,表面可说是光鲜如初。”
三千年前的植物种子能保存这么好吗?在送检过程中,包括鉴定者在内的植物考古学家对其原生环境及年代产生了质疑,怀疑其是否为后期鼠类扰动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晚期植物遗存。
孙周勇说,为了进一步排除疑虑,他们选择了储藏坑的杏核与其临近灰坑的枣核各3枚标本,于去年送到美国佛罗里达贝塔分析实验室做碳十四测年。结果杏核的常规碳十四测定年代为3000年上下40年摆幅,校正后日历年龄为公元前1380年至公元前1120年,相当于商代晚期,与该区域所见的先周文化遗迹可谓同时共存。
种子能保存这么久,无疑是储藏坑建设的好。孙周勇说:“储藏坑周壁涂抹草拌泥,可以有效地防潮、防湿,具备了储备水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而从其内大量松散灰土(就是果蔬已腐烂的果肉)及下陷程度看,该坑原来储存的应当是大量新鲜水果,而非种子本身。”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