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精彩专题
科技中国
奇闻奇观
科学论谈
生命医学
环境保护
天文航天
考古发现
科技谜题
历史谜团
自然科学
科技先驱
地球物理
您所在的位置:
天文航天
如何寻找外星人?恒星能量站或泄露文明信号
戴森球式的轨道能量站拥有多种形式,比如戴森壳、戴森环以及多戴森环等
据报道,
宇宙
中是否存在外星智慧生物呢?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与人类一样拥有智慧的宇宙生物,太阳系中的数个天体上被认为可能存在生命,比如火星、木卫二等,但是它们顶多只是低等微生物,天文学家希望从更遥远的宇宙深空中截获外星人的无线电信号。到目前为止监听外星人信号的研究依然没有进展,科学家设想是否应该换一种途径去寻找外星人,或许我们要以寻找外星人建造的物体为主要方向,现在已经有数支研究小组进行小规模探索,通过扫描更大面积的天区来发现可疑的现象。
科学家希望发现的是外星人发电站,先进的宇宙文明可以研制出行星大小的发电站,甚至是可利用恒星全部能量的轨道电站,这些文明都比人类要先进得多。反观人类文明,在短短几百年间就已经在全球广大地区建立了城市和道路,并向其他行星发送探测器进行探索,如果几百年可以发展至拥有行星际航行能力的文明,那么已经发展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文明可以创造出我们难以想象的科技。早在1960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就指出,如果外星文明不断发展和扩大,将不可避免地消耗更多的能源,恒星系统中的最大能量源就是恒星,即便是核聚变技术也无法提到获取恒星全部的能量。
因此,外星文明可能在轨道上建立太阳能发电厂,通过开采小行星获得矿物原料,而弗里曼·戴森研究发现在数千或者数百万年后,这颗恒星可能完全被巨大的人造球体所笼罩,形成规模难以想象的轨道电站,这种能量站被称为戴森球。典型的戴森球具有地球轨道的半径,表面积是地球的一亿倍,建造这样的空间结构是复杂的工程。演化至高级文明的外星人必然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它们的恒星将是最佳选择,如果外星人建造了戴森球,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发现它们。
戴森球的特点是遮挡了恒星的光线,改变了恒星的光谱,但是戴森球外表面会产生红外辐射,这就为科学家发现外星人提供了途径。正如卡尔·萨根提到的:如果红外望远镜发现了一颗较为“温暖”的恒星世界,但是却没有可见光波段的信号,这就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戴森球。然而,有科学家认为一些天体也会有类似的现象,比如恒星周围尘埃带和气体团遮挡了恒星光线,自身也有释放红外辐射。
1983年,红外天文卫星进行了10个月的巡天调查,莫斯科空间研究所科学家维亚切斯拉夫在1985年对戴森球探索计划进行初步数据筛选,到了2009年,费米国家实验室理查德·卡里根也公布了探索结果,同样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毕竟卡里根的搜索范围有限,仅在地球附近1000光年半径内寻找,这个距离相对于银河系10万光年的跨度而言显得太小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森·怀特也通过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和斯皮策望远镜的数据寻找戴森球,结果认为如果戴森球是一个完全封闭的能量站,无论它处于银河系的哪个地方,我们都能探测到它们。
此外,戴森球也具有不同的建造模式,完全封闭式的戴森球需要更加强大的宇航科技,需要考虑恒星的引力相互作用,对于一个更加成熟的宇宙文明而言,将自己隐藏起来或许是非常好的选择,这也决定了如果保持戴森球的长期存在,被其他文明察觉的可能性也越大。未来学家罗伯特·白普理认为戴森球可能还有其他形式,很难被发现。
除了探索能直接代表外星人存在的戴森球外,科学家开始着手研究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比如已经发现充满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水蒸气谱线的系外行星,而且在一些巨型气态行星周围也发现了这些物质。氟氯烃也是一种能暗示外星人存在的气体,比如地球的光谱信号就会因为氟氯烃的存在而出现改变。温室气体的用途之一是可以加热行星大气,如果未来人类定居火星,就会考虑用温室气体使火星大气回暖。
上一篇:
日本“朱雀”X射线卫星洞察1604年超新星遗迹
下一篇:
涡状星系的“宇宙撞车”事故可刺激恒星形成
科学论谈
是否真的有地外文明?
黑洞,白洞和虫洞
论地震的震源
宇宙的边缘在哪里?
关于上帝的那一脚
也论艾滋病
唯一的宇宙
水的生成条件及原因
我们所知的温室效应发生原因
磁场究竟是什么?
牛顿与苹果
相关文章
“双太阳”系统...
科学家发现低质量的双星系统更适合宇宙生命的诞生,有...
详情
·水晶头骨千古之谜
·首次发现水晶头骨
·为什么说月球比地球更圆?
·爱因斯坦
·柏林洪堡大学
·苏黎世工业大学
·玛雅人
热门导读
·美国宇航局研制出月球采矿机器人原型
·我国研发成功世界最大成形空间快速制造装备
·美科学家称:月球的储水量“远超人们先前...
·西雅图发明家计划在瀑布测试海啸救生舱装置
·霍金:宇宙的形状可能是一种难以置信的几...
·黑龙江省讷河市发现一万年前猛犸象门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